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俗语:潮人的草根智慧结晶

林伦伦 林伦伦方言茶话 2021-10-24

我对潮汕方言熟语的了解,是从少年时期猜谜语开始的。


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毕业,我在澄海冠山乡整整度过了6年的美好时光。村里的神山脚下,有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冠山书院。其中高一的一年,就曾经在冠山书院旁边读的书。因为我喜欢打乒乓球,每天早晨提前一个小时、放学后延后一个小时,就在冠山书院过去先生们设坛讲学的大厅里,光着脚丫打乒乓球(为了省鞋子)。课余时间,常常与一帮同学到神山上去勘踏“仙脚迹”比自己的脚大多少,到文曲星庙去看望黑不溜秋的“魁星爷”(文曲星爷)。

冠山书院是潮州前八贤之一的卢侗结庐读书之处,澄海的第三任县令蔡楠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捐俸银建成书院。冠山乡是个文化之乡,深受农民爱戴的老干部余锡渠前辈曾经把这里树立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典范,爱国爱乡的著名华侨谢易初先生(泰国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先生的父亲)则把这里当成他回国建设良种农场的实验基地(1952年6月澄海县在冠山成立地方国营澄海县农场,俗称冠山农场),当年他手植的几十棵名字叫“埋燮”[mai5-7 siab8]的泰国柚木,至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我前不久才又去“礼拜”了一次。



文化冠山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每逢新春佳节,从初一到元宵,都有搭台猜谜的习俗。谜台常常搭在被当地乡民们称作“四落内”的冠山学校的门楼外面。谜台很简单,从教室里搬出来几张课桌,上面摆上用于奖赏的糖果香烟火柴之类。谜语就张贴在墙上。台主多数是学校里的老师,坐在台边的鼓架子边,用鼓声来指示猜谜者是否“射虎中的”。在我年少无猜的记忆里,刻录下来的而今仍然清晰如新的就是那些猜民间俗语的谜语。谜台虽然设在乡村里,但谜语多数是文绉绉的,什么《千字文》一句、《唐诗三百首》一句、《红楼梦》诗词一句、《幼学琼林》一句等等,我只能干瞪眼,因为没这些书可读呀。文化太深,难度太大,曲高和寡,就会冷场。每到冷场,台主就会搞些适合大众的谜语出来救场,把气氛再搞热起来,往往是出一些谜底为民间方言俗语的谜语给大家猜。这些方言俗语都活在老百姓的心中和口里,虽嫌“低俗”,有些还“涉黄”,但老百姓喜欢,猜迷人俗语一出,咚咚咚三声鼓响,全场笑爆,其乐融融!我至今还记得的如“老猪母相撬”(谜底:扱支嘴)、“保护和尚”(谜底:留你在奉佛)、“老婆跋落溪”(谜底:妻凉)、“青盲囝看电影”(谜底:听声)等等。



就因为要猜谜,我学会了不少方言俗语,背诵了水浒一百单八将的名字、绰号及其使用的兵器等等“歪门邪道”的东东。后来上了大学,学了方言学,没曾想这些东西倒成了我关于民俗语言的启蒙课程。


作为方言研究者,现在的我对饱含民俗文化内涵的“民俗词语”十分感兴趣,不再是为了猜谜,为了获得更多的香烟糖果火柴等奖品,而是因为我已经懂得:方言里的民俗词语,既是对当代存在的、活着的民俗事象的记录,是“活生生”的;也可以是一种化石,可以唤起人们对已经消失或者行将消失的民俗事象的集体记忆。正因为如此,民俗学家们很重视对俗语的研究,英国著名民俗学家查·索·博尔尼(Char Lotte Sophia Burne)在其《民俗学手册》中指出:“有韵的俗语、俚语等,平时常挂在口头的人,虽然不会去理会它的原来的涵义,但就采风者而言,却是颇具科学意义的。”程德祺等译本第23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中国的民俗语言学家曲彦斌也认为:“民俗语汇是各种民俗事象和民俗要素的载体,……它是民俗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研究民俗语汇对认识民间世俗生活,研究中国文化甚至对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第6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方言俗语确实是民俗文化研究的宝藏。先贤云:“礼失求诸野。”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再进一步说:“礼失求诸野语。”而民俗语言中,最能体现老百姓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集体智慧的就是方言熟语。尤其是生活谚语、气候谚语、农业谚语等等,更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举几个生活谚语为例:


路在嘴。

平安当大趁。

铜钱出苦坑。

钝刀出利手。

出门无六月天。

大拍细,舍世界。

宽时物,紧时用。

大家无话新妇儫。

家内地粪人人有。

生囝唔读书,输过饲大猪。

独鸡唔食粟,独囝唔食肉。

……


1980年开始准备学士论文资料伊始,我就开始积累潮汕方言熟语资料,民间各种正式出版、内部印刷、甚至手抄本,老百姓的口头资料,都搜求彚集之。此嗜好成了亲友们都熟知的谈资,甚至有不知姓名者打电话来,只为问一句:“林老师:xxxxx俗语你收了吗?”我真的是很感动,虽然,大部分的词语我都已经收录,但老百姓的热情,更鼓励我决心在今后的日子里,要多写一些群众喜欢看、看得懂的书。1992年,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帮助下,我在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了《潮汕方言熟语辞典》,首版5000册,翌年即售罄。此后一版再版,一印再印,正版的,租版的、盗版的,我都不知道翻印了一共多少万本,而今已一册难求了。为此,我在研究生的帮助下,还在继续增补,字数已经翻了数倍。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出版,以飨支持我的父老乡亲。

而现在,更值得重视的是,青少年都不会说这些熟语了,潮人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眼看就要失去了,我心里着急呀!幸亏遇上了大好时机,党中央号召坚持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方言文化。我想,就写几篇“土”一些的文章,来“激活”大家说方言、呾土话的兴趣。


希望我的努力能起到这种促进作用。


 【注】本文照片来自百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